[text-blocks id=”684″ slug=”above-article”]
作者:Yuval Noah Harari
書名:人類簡史Homo sapiens從動物到上帝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Kindle版
節錄 科學革命 變成神這種動物 章節
ps.藍字為筆記
對於像是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儒教這些前現代知識體系來說,它們假設世上所有重要的事情都已經為人或為神所知。這些全知者可能是某些偉大的神、某個全能的神或是某些過去的智者,通過經典或口傳,將這些智慧傳給後人。而對於平民百姓而言,重點就是要鑽研這些古籍和傳統,正確加以理解,就能獲得知識。在當時,如果說《聖經》、《古蘭經》或《吠陀經》居然漏了某些宇宙的重大秘密,而這個秘密又居然能被一般血肉之軀的人給發現,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
God knows it,神沒提到事代表不重要,也不需要知道。記得有一次參加荷蘭教會舉辦的活動,請來美國無手無腳的Nick演講,滿心期待他會分享一路成長的歷程,但他並沒有分享太多,只是一直說God knows it。覺得寂寞嗎 ?沒有人了解你嗎?被霸淩嗎?人生沒有方向嗎? God knows it。整場演講我聽不到重點,好像信主才有資格知道這些秘密。
現代科學是一套獨特的知識體系,獨特之處也就在於公開承認這“整套體系”都對一些“最重要的問題”一無所知。達爾文從來沒有說過自己是“生物學家的封印”,說自己已經完全解開了生命的謎團。經過幾個世紀的大規模科學研究,生物學家承認,他們還是無法完整解釋為什麼大腦能夠產生意識。物理學家也承認,他們不知道什麼引起了宇宙大爆炸,也不知道如何讓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結合起來。
先承認無知才能研究resreach,沒有疑問便不能serch for 答案。
現代科學願意承認自己的無知,就讓它比所有先前的知識體系更具活力、更有彈性,也更有求知欲。這一點大幅提升了人類理解世界如何運作的能力,以及創造新科技的能力。然而,這也給人類帶來祖先多半無須面對的一個嚴重問題。就現在這個體系而言,我們假設自己並非無所不知,現有的知識也並未定案,但這也同樣適用於那些讓數百萬人得以有效合作的虛構故事。如果證據顯示許多這些故事都大有問題,社會豈不是要崩潰了?要怎樣才能讓社會、國家和國際體系繼續維持運作?
如果有人說他什麼都懂, 可以說他不科學,他是神。
科學家一般公認,沒有任何一種理論百分之百正確。因此,用“真實”與否來為知識評分並不妥當。真正的考驗就是實用性。能讓我們做出新東西來的,就是知識。
社會科學, 政治科學,行為科學…似乎任何學科加上科學兩字, 講話就大聲,殊不知誤解科學的本意:無知,且科學並不代表真實,隨時可推翻。
當時多數的統治者都希望能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多數的商業大亨也都希望能有蓬勃的企業,但他們都還完全不會想到要為物理學、生物學、經濟學等研究提供資金。
資助科學, 製造武器, 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可掠奪四方 ,開始了科學和政治經濟的完美結合。這就是為什麼大多的先進的科技掌握在軍方。
大多數的帝國之所以興起並不是因為有了形同巫術般的科技,而且統治者也並未認真思考要提升科技。阿拉伯人能夠打敗波斯帝國,並不是因為弓或劍更為優良;土耳其人能夠打敗拜佔庭,並不是科技上佔了什麼優勢;蒙古人征服中國,靠的也不是什麼巧妙的新武器。事實上,以上這些戰敗國的軍事和民間科技,其實都更先進。
野心才是關鍵。文化中有祟尚認命的理論, 期待下輩子 ,自然野心較小。
現在所有最優秀的人才可不是浪費時間為死亡賦予意義,而是忙著研究各種與疾病及老化相關的生理、荷爾蒙和基因系統。他們也在開發新的藥物、革命性的新療法以及各種人造器官,這都能讓人類生命延長,甚至有一天終能擊敗死神。
當和此肉身永存,我應該會想整形成名模的樣子,因為沒有下輩子可以期待…永生之後,人生的意義將會大大不同。
現在我們已經可以坦然承認。科學革命的一大計劃目標,就是要給予人類永恆的生命。如果覺得永生不死似乎還是個太遙遠的目標,可以回想一下,我們現在的醫藥成就早就是幾世紀前所絕對不敢想像的。
古代的帝王都求長生不老藥,而現代人很多都比古代的帝王好,這點從我們用得物品,吃得食物,大都是不同國家進貢而來的可證明,所以追求永生並不過份。
到了2050年,就已經能夠讓某些人達到長生(a-mortal)的狀態,只要不是因為意外而受到致命性傷害,就能將生命無限延長[而所謂的不死(immortal),則是指完全沒有死亡的可能]。
活到2050指日可待。
科學研究之所以能得到經費,多半是因為有人認為這些研究有助於達到某些政治、經濟或宗教的目的。例如在16世紀,國王和銀行業者對於前往世界各地進行地理探勘可以說是揮金如土,但講到要研究兒童心理學可就一毛不拔。原因就在於,國王和銀行家認為新的地理知識能夠讓他們征服新的土地、成立貿易帝國,但他們在兒童心理學這一塊,則看不到任何利益。
砍頭的生意有人做, 賠錢的生意沒人做。
在1900年左右,歐洲已經緊緊掌握著世界經濟和多數的土地。在1950年,西歐加美國的生產量佔了全球超過一半,而中國只剩5%。84在歐洲主持下,出現了一個新的全球秩序。雖然我們常常不願意承認,但現在全球所有人的穿著、想法和品位幾乎就都是歐洲人的穿著、想法和品位。
不管身在何方,只要我們都相信錢,基本上就有一樣的價值觀。
過去的帝國主義者都認為自己已經了解了整個世界,“征服世界”只是為了要利用及傳播他們自己對於世界的看法。以阿拉伯人為例,他們征服埃及、西班牙和印度並不是為了想找出什麼自己不知道的事。古羅馬人、蒙古人和阿茲特克人之所以積極四方征討,為的是權力和財富,也不是為了新知。相較之下,歐洲帝國主義之所以要前往遙遠的彼岸,除了為了新領土,也是為了新知識。
為了求知而冒險, 作者會不會講得太高尚? 這點我還是存疑的。
真正讓歐洲人勝出的,是他們無與倫比而又貪得無厭、不斷希望探索和征服的野心。而在過去,雖然他們可能也有能力做到,但古羅馬從未試圖征服印度或北歐,波斯從未試圖征服馬達加斯加或西班牙,中國也從未試圖征服印度尼西亞或非洲。中國歷代以來,甚至連鄰近的日本都相安無事。原本,這一切就是如此自然。真正奇怪的,是為何現代早期的歐洲人忽然有了這股狂熱,起航前往遙遠而完全陌生、充滿異國文化的地方,不僅踏上他人的海岸,還立刻大聲宣告“此疆已歸吾王所有”。
不知足的力量。
因為視野狹隘而付出沉重代價的,並不只有美洲原住民而已。在亞洲當時的各大帝國(奧斯曼土耳其、波斯帝國、莫臥兒帝國以及中國)很快就聽說歐洲似乎有了重大發現。然而,他們對這件事卻沒什麼興趣,還是繼續相信這個世界是以亞洲為中心旋轉,完全沒打算和歐洲人爭奪美洲或是大西洋、太平洋的新航道。
現在有網路可知天下事, 真的感覺世界以我為中心旋轉, 於是繼續小確幸 。
過去種族主義在帝國思想中所佔的位置,現在都由“文化主義”(culturism)所取代。目前這個詞尚未明確定義,但差不多是可以提出這個概念的時候了。對今日許多精英分子而言,要比較判斷不同人群的優劣,幾乎講的總是歷史上的文化差異,而不再是種族上的生物差異。我們不再說“這就存在於他們的血液裡”,而是說“這就存在於他們的文化裡”。
說某種族缺少道德太Low了, 現在主流的說法是, 某文化缺少道德。
現在的生物學家已經可以指出現有人類族群之間的生物差異小到可以忽略,從而輕鬆推翻種族主義,但對於歷史學家和人類學家來說,要推翻文化主義卻沒那麼簡單。
文化和錢一樣是人類集體的故事,即然都是故事,創造一個全球通用的文化不是更好嗎? 我覺得因為網路的關係,我們快到達了這個境界。
有一些宗教(例如基督教和納粹)殺害了數百萬人,原因是出於仇恨。然而,資本主義也殺害了數百萬人,原因則是出於冷漠和貪婪。大西洋奴隸貿易興起的原因,並不是歐洲人對非洲人有什麼種族仇恨。而那些買了股票的民眾、賣了股票的證券營業員、管理奴隸貿易公司的經理,壓根兒就不曾把非洲人放在心上。甘蔗莊園的園主就更不用談了。很多園主根本住得遠在天邊,他們唯一關心關於莊園的事,就是賬目要清楚好讀,讓他們知道自己賺了多少。
眼不見為淨。令我想到快時尚,在我們瘋狂滿足購物欲的同時,誰關心遠方勞工的工作權益呢?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尼西亞的軍事行動,後面出錢的也是一群善良的荷蘭人,他們愛孩子,會捐錢給慈善事業,也懂得欣賞好音樂和好藝術,但他們就是沒感受到爪哇、蘇門答臘、馬六甲這些地方人民的痛苦。隨著現代經濟成長,全球各地還有無數的大小罪惡和災難正在上演。
人人都是做壞事的好人。
時間到了2013年,雖然全球經濟的大餅已經遠大於1500年那塊,但分配的方式卻是極度不公,許多非洲農民和印度尼西亞勞工就算整日辛勞,能夠賺到的食物還比不上500年前的先人。然而,就像農業革命一樣,所謂的現代經濟成長也可能只是個巨大的騙局。雖然人類和全球經濟看來都在繼續成長,但更多的人卻活在飢餓和困乏之中。
本書提到美國人為了減肥的花費可餵飽所有人。
大西洋奴隸貿易並非出於對非洲人的仇恨,而現代畜牧業也同樣不是出於對動物的仇恨。這兩者背後共同的推手,就是冷漠。大多數人,在生產或是消費各種奶、蛋、肉類的時候,都很少想到提供這些食物的雞、牛或豬。就算有些人真的想過,也常認為這些動物真的和機器沒什麼兩樣,沒有感覺、沒有情緒,並不會感受到痛苦。但諷刺的是,正是那些製造了擠奶器和集蛋器的科學,最近也赤裸裸指出這些哺乳動物和鳥類同樣有複雜的感覺和情緒。它們不僅能感受到生理上的痛苦,也同樣能感受到心理情緒上的痛苦。
不冷漠,大發慈悲的話,我怎吃得下去?
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如果想要存活,就得不斷提高產量,很像是鯊魚,如果不一直游動就會窒息。然而,光是生產還不夠。生產出來之後,還得有人買,否則業者或投資人都得關門大吉。為了避免這種災難,確保不管什麼新產品都有人買賬,就出現了一種新的倫理觀:消費主義。
農耕時期的人類只有一套衣服, 這樣也不用買衣櫥了耶!
消費主義的美德就是消費更多的產品和服務,鼓勵所有人應該善待自己、寵愛自己,就算因為過度消費而慢慢走上絕路,也是在所不惜。在這裡,節儉就像是一種該趕快治療的疾病。
愛自己,做自己是當代文化的主流, 包藏禍心, 不可不慎!
在中世紀歐洲,貴族浪擲千金、盡享奢華,而農民則是省吃儉用、錙銖必較。但今天情況正相反。大富豪管理資產和投資非常謹慎,反而是沒那麼有錢的人,買起沒那麼需要的汽車和電視機卻毫不手軟。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的倫理可以說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將這兩種秩序合而為一。有錢人的最高指導原則是——“投資!”而我們這些其他人的最高指導原則則是——“購買!”
哼,我就喜歡喝星巴克。
如果說有個最高諾貝爾和平獎,應該把獎頒給羅伯特·奧本海默以及和他一起研發出原子彈的同事。有了核武器之後,超級大國之間如果再開戰,無異等於集體自殺。因此,想要武力征服全球也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令我想到冰與火之歌的龍女進攻前也得謹慎,因為征服一片廢墟,成為廢墟女王有何用。
如果今天俄羅斯忽然打算武力進犯加州,派出百萬大軍登陸舊金山海灘,揮軍直入,一切會如何?他們幾乎會是一無所得。畢竟,像是矽谷雖然叫矽谷,卻沒有矽礦。這裡的財富重點是點子和想法,也就是那些谷歌工程師,還有好萊塢的編劇、導演和特效人員。
請問台灣有啥財富值得人來進攻?若為了一個爽字, 太不合理!
同時,雖然戰爭已經不再那麼有利可圖,但和平卻成了一筆越來越划算的生意。
同理可證,若有機、素食、健康的食物比不健康的食物便宜, 有利可圖的情況下,人自然會做出有利生態的選擇,說到底,錢還是唯一的信仰。
大多數國家之所以不再發動全面戰爭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他們已經不再能夠完全獨立行事。雖然不管是在以色列、意大利、墨西哥或泰國,人民可能還是以為自己是個獨立的國家,但其實任何經濟或外交政策都不可能自外於他國,全面性的戰爭也不可能獨自發動。
獨立的意義是什麼?除了一個爽字, 還有其它的功能嗎?
要評估全球幸福程度的時候,只看上層階級、只看歐洲人、只看男性,都是巨大的錯誤。而且,或許只看人類也同樣有失公允。
看了本書,學習用上帝的視角評估。
有沒有可能,第三世界國家之所以會對生活不滿,不只是因為貧窮、疾病、腐敗和政治壓迫,也是因為他們看到了第一世界國家的生活標準?
叔本華說:一個人視野愈小就愈快樂。同理, 見多識廣的人愈不快樂。君子不以物喜不以物悲才是安身立命之道。
就算是長生不老也可能會導致不滿。假設科學找出了能夠醫治所有疾病的萬靈丹,加上有效抗老療程和再生治療,能夠讓人永葆青春,那麼,最可能發生的事,就是整個世界感到空前的憤怒和焦慮。那些無力負擔這些醫學奇蹟的人(也就是絕大多數人),一定會憤怒到無以復加。縱觀歷史,窮人和受壓迫者之所以還能自我安慰,就是因為死亡是唯一完全公平的事。不論再富有、權力再大,人也難逃一死。光是想到自己得死,但有錢人居然能長生不老,就會讓窮人怒火中燒、不可遏抑。
所以為了不讓窮人暴怒 ,我們大家一起接受死亡的命運嗎?
追求這些主觀感受十分耗費心神,而且終是徒勞,只是讓我們受制於追求本身。因此,苦的根源既不在於感到悲傷或疼痛,也不在於感覺一切沒有意義。苦真正的根源就在於“追求”主觀感受這件事,不管追求的是什麼,都會讓人陷入持續的緊張、困惑和不滿之中。
無欲則剛。不要追求快樂,也不要追求人生的意義。
佛教與現代生物學和新世紀運動的相同點,在於都認定快樂不在於外在條件。但佛教更重要也更深刻的見解在於,真正的快樂也不在於我們的主觀感受。我們如果越強調主觀感受,反而就越感到苦。佛教給我們的建議是,除了別再追求外在成就之外,同時也別再追求那些感覺良好的心裡感受了。
畫圖是為了展現我的才藝,享受讓人看見我才華的感覺,但背後是什麼動機呢? 也許是想高人一等吧!期勉之後的創作動機能更純粹。
人類很難接受的一個事實就是,科學家不僅能夠改造身體,也能改造心靈,未來創造出來的科學怪人可能就是硬生生比人類優秀不知凡幾,他們看著我們,就像是我們看尼安德特人一樣帶著一種輕蔑和不屑。
與其當Beta版還在測試階段神人,不如重新投胎當一個演化穩定的神人, 免得被神人看不起。
畢竟,等到智人消失之後,今天所有的宗教、意識形態、民族和階級很可能也會隨之煙消雲散。而如果我們的接班人與我們有完全不同的意識層次(或者是有某種已經超乎我們想像的意識運作方式),再談基督教或伊斯蘭教、共產主義或是資本主義,甚至性別的男女,對他們來說可能都已不具意義。
不滅不生,成佛是不可避免的。
小結:
閱畢後,覺得本書結論愈來愈趨進佛法的”萬法為心造”。
[text-blocks id=”673″ slug=”onder-een-artikel”]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