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荷蘭生活週記 Dutch diary
-
5/25-5/31 荷蘭生活週記
[text-blocks id=”684″ slug=”above-article”] 5/25 (一) 牙套第六日,吃漢堡也無困難, 是我適應太好還是牙套不夠力?期待下次調整。 5/26 (二) 上傳自製三花貼紙的IG Story, 媽就問我賣得怎麼樣? 我有說要賣嗎🤔? 美娟有很多變現的主意, 例如: 她看到荷蘭很多羊就叫我賣羊肉爐, 洗個碗就叫我當洗碗工, 最近叫我賣口罩套…, 但我覺得什麼技能都要賣錢的壓力好大, 我對賺錢有盲點, 默默的領錢、存錢、花錢, 知足常樂不好嗎? 是否該歹到機會來賺一筆? 擴大自己的舒適圈, 免得舒適圈愈來愈小。 5/27 (三) 和商媽媽聊天, 聽了她有驚無險的針炙歷險記, 高雄駐村時期遇見的人們有一些新發展, 很為他們高興。 和她聊天有種補償我和阿嬤生前沒有好好聊過天的遺憾, 這就是我三不五時找她聊天的原因。 5/28 (四) 同住荷蘭的臉友推薦歷史小說「福爾摩沙之王」, 有關鄭成功的生平及荷治台灣時期的故事, 由於中文尚未發行 ( 快發行了 ), 先介紹荷文版給婆西讀, 他讀得津津有味, 每天和我分享進度, 我也對鄭成功生在明未清初感到惋惜, 把台灣當成反清復明的基地, 台灣「明鄭」時期的由來, 一百多年後國民黨的輪迴。 我和婆西皆是荷蘭東印度公司VOC殖名時期的產物, 婆西有直接的因素, 我就蠻間接的, 如今同在荷蘭安居樂活, 享受荷蘭人的福利, 冥冥中也是一種反攻的型式, 可見輪迴是真的。…
-
5/18-5/24 牙套新生活
[text-blocks id=”684″ slug=”above-article”] 5/18 (一) 和木星聊天, 覺得業配沒有想像中好賺, 而且要讓自己看起來很忙、很多代言, 也是一種無形的壓力。 木星說這也是工作的一部份。 讓自己看起來很忙才有身價, 廠商才會找上門, 這點我是該和木星學習。 看到妹妹能一直能拍片、演劇 、唱歌 , 她的搞笑天份有舞台發揮, 有代言、有贊助才有預算拍出更好的作品, 創意和才華得以發揮才是主旋律, 但有些人把代言、業配當做對才華的肯定, 沒有業配=不賺錢, 不賺錢=沒有才華, 這就蠻盲目的。 5/19 (二) 看Netflix的Planet of the Human, 繼 Tiger King又是一部毀三觀的記錄片, 無論是淨能源或保護野生動物, 追求金錢資本才能生存的前提下, 地球的永續和動物的權益愈是被犧牲, 這些立意良善, 主打「綠能源」及「保護動物」的組織, 做的事和他們反對的那一方, 基本上沒什麼區別。 這兩部充滿反思的作品, 讓人重新思考自己支持的價值, 背後究竟是什麼? 而不是一股腦的文青。 5/20 (三) 9:30準時上牙套 ,到了晚上都不痛耶, 這次不刮肉也不流口水。陶瓷的比較不刮肉嗎?國中到高中載牙套的經驗是場惡夢, 在人生三奔四的階段, 相信我會享受這次的牙套生活。 5/21 (四) 牙套第二天很適應 , 享受這種奇妙的觸感…
-
5/11-5/17 隔離生活週記
[text-blocks id=”684″ slug=”above-article”] 5/11 (一) 和Pilar問候, 提到疫情實現她想在家工作堅顧哺乳小孩的需求,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疫情之下 Pilar回覆買了房子的消息, 還真是有些訝異,自從我們荷語課相識, 十年來見證她求學 、結婚 、生子、 找工作、 買房子。 尤其她和另一半都是新移民, 一個哥倫比亞 ,一個義大利, 這一路走來, 兩人到異地從零開始到成家立業 , 真是不容易。 最後說到︰ 我希望能和妳一樣, 不是按照妳的步驟, 而是在生活中感到興奮、改變。 Pilar回覆她只是在做普通的事 , 不過我的留言還是鼓舞了她 , 她覺得我能一直做我喜歡的事及旅遊才棒。 我也只是做簡單的事 , 我不像Pilar這麼有種。 5/12 (二) 牙套前夕的清冰箱 ,經驗告訴我先吃接下來一週咬不動的食物:酢菜、 凍豆腐 、蝦仁、麵條。 二度矯正的原因: 左右臉差很多: 門牙一顆突出, 導致右臉天真, 左臉心機,得平衡一下。 面部凹陷 : 懷疑水平智齒(已摘除)將齒列往內擠壓, 加上近年膠原蛋白流失,左臉又更凹陷。 預防勝於治療: 齒列不整, 導致長年不當受力, 己有剝落情況。 矯正對比牙齒磨損,將來要植牙、 假牙的錢要經濟實惠,…
-
5/4-5/10 荷蘭生活週記
[text-blocks id=”684″ slug=”above-article”] 5/4 (一) 牙科傳來好消息,下星期三就可以上牙套,首次諮詢是去年11/25 ,將近半年的前製作業, 牙套計劃終於出土, 未來一年沒有旅行計劃, 更有效率配合治療,而且自我隔離中,沒有人看到牙套過程,一出關就改頭換面,幻想太美好。 5/5 (二) 和婆西錄製影片, 秀了一下玉米濃湯。 玉米濃湯是不是只有台灣的麥當勞才有的產物啊?美娟來荷蘭時也要喝玉米濃湯, 她以為麥當勞有玉米濃湯 , 外國人應該很熟悉, 事實並非如此, 荷蘭的麥當勞沒有玉米濃湯, 什麼湯都沒有。 [embedy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7_qA4gJIOA[/embedyt] 光腳吸收大地精華 ,突然發現婆西的手只能翻轉90度 ,所以他不能乞討 ,好像也沒啥損失。 5/6 (三) 仕超學弟分享「田園之秋」, 作者陳冠學提到一平方公里內 5-10人, 10人是上限才有自由尊嚴而言, 如今世界上的文明城市 , 一平方公里都超過1500人… 我不介意大城市步調緊湊, 只是聯想到搭飛機時, 一同坐在經濟艙畫面和雞舍有什麼區別? 搭飛機說實在是一件很沒自由尊嚴的事。 密度過高, 自由尊嚴也只是口號。 病毒實現了人類對空間的渴望, 現在到那裡都覺得很空曠, 因為人人都會保持距離, 自動升等VIP, 期待疫情過後, 搭機限制載客量, 一人坐一排, 人人都是頭等艙, 超有自由尊嚴。 病毒限制了人類的自由尊嚴, 還是實現了人類的自由尊嚴? 很令人玩味。…
-
4/27-5/3 荷蘭生活週記
[text-blocks id=”684″ slug=”above-article”] 4/27 (一) 國王節 完全不用想去那裡湊熱鬧的國王節,蠻方便的。 4/28 (二) 追劇「什麼都不做的出租先生」, 第一集就覺得很有共鳴, 女主追夢失敗,沒有做出成績, 沒有在大城市留下些什麼代表作就得回老家。 很多時候只需要默默陪伴, 什麼不用說, 當事人就會自己想通。 所謂夢想與目標, 究竟是什麼呢? 其實付出的點點滴滴包括令人感動的時刻, 不走一遭怎知箇中滋味, 五味雜陳才是實實在在的幸福, 借用巴夏的話, 過程即是目標。 4/29 (三) 利用日本留下的收據拚貼的抽象畫。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收據、包裝紙、碎布。有fu嗎? #抽象画 #abstract A post shared by irismuyu (@irismuyu) on May 2, 2020 at 9:04am PDT 4/30 (四) 抽象畫可以一次畫很多張 ,說它們完成也可以說未完成, 改畫抽象也不錯。 5/1…
-
4/20-4/26 荷蘭生活週記
[text-blocks id=”684″ slug=”above-article”] 4/20 (一) 月經。 4/21 (二) 負能量好多, 患得患失, 覺得選擇錯誤, 例如:當初沒出國會不會更有成就?當初唸繪畫科系會不會更有成就 ? 覺得一切都白費, 這是中年危機嗎? 4/22 (三) 淩晨三點捕捉流星, 為疫情下的生活來點剌激 。 報導說這一個半小時內會有20多顆流星, 好久沒有這般期待的心情。 我們看到了兩顆, 即便注意到它們時, 都是眼角的餘光, 其中一顆像火球一樣滑過 ,消失的轟轟烈烈, 捕捉到這顆也值得了。 4/23 (四) 4/24 (五) 13樓跳樓自殺,左邊的鄰居坐在陽台有看到死者「經過」。 我們住12樓, 若當時我坐在陽台 ,肯定也會留下陰影 。 死者生前淒厲的吼叫約莫五分鐘, 樓上斷斷續續發出碰撞的聲音, 叫聲停止了十分鐘之後,有一陣甩衣服聲音, 聽到隔壁鄰居說好幾句「 What the Fxxx、不會吧、OMG 」, 和對面的鄰居呼喊確認報警 。 當時對面很多人坐在陽台曬太陽,是真的看得到整個過程。對面和左鄰右舍的騷動有如環繞音響,直覺大事不妙,問隔壁的鄰居發生什麼事?他說「不要往下看」,那一刻真是雞皮疙瘩。 有些後悔自己沒有做些什麼,婆西安慰我,他結束了他的痛苦,自殺是個人的選擇。其實我不認識他,也不知道他長什麼樣子,目擊死者墜落的鄰居知道他長期精神疾病,我也比較走出來了 。 4/25 (六) 鄰居的死是不是幫助這棟大樓的能量疏導呢? 疫情下不能共乘電梯,唯一和鄰居有交集的機會也沒了,此不幸事故讓入住七八年以來的我們, 第一次和左鄰右舍有這麼多的交流, 喚起關懷彼此的能量,完全忘了社交距離,也有積極的意義 。 死者是一位35歲的男士, 同一個年齡段,同一居所,同一個午後時光,…
-
4/13-4/19 荷蘭生活週記
[text-blocks id=”684″ slug=”above-article”] 4/13 (一) 頭痛。 4/14 (二) 頭痛。 4/15 (三) 培養新習慣的好時機 近來無干擾的生活是培養新習慣的好時機, 完全沒有外在的誘惑 例如︰天氣好、旅行…以及人訪我、我訪人的人情壓力,好好利用這段時光, 建立新的習慣: 吉它30分鐘 日文15分鐘 睡前刷牙 現喝現打黑芝麻奶 用App Way of life 記錄 ,做完就打勾, 視覺化努力的過程, 很有成就感。 4/16 (四) 阿姨的愛 收到媽媽寄來的口罩, 六天就抵達 ,超快的, 這些可愛的兒童口罩原是美珠阿姨為她孫女們準備的, 如今寄來我們重災區, 感受到阿姨的愛以及美珠美娟的姐妹之情。 4/17 (五) 先進的指標 很多中國人認為「高樓大廈」是先進的指標。 我發現很多荷蘭朋友旅行時會特別注意有沒有人「跑步」, 我問婆西「跑步」是不是對荷蘭人而言是先進的指標? 跑步代表到達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的頂端 ,是金字塔下層的需求都搞定之後的副產品。 我的指標是紙膠帶, 代表這個地方有我想要的那種先進, 沒有膠帶, 不管多先進, 總覺得少了靈魂, 紙膠帶對我而言是不會踩雷的指標。 對你而言, 什麼是先進的指標呢? 4/18 (六)…
-
4/6-4/12 荷蘭隔離週記
[text-blocks id=”684″ slug=”above-article”] 4/6 (一) 本來是矯正上牙套日 ﹐疫情影響下﹐ 啥時能矯正也遙遙無期 ﹐本來計劃來寫牙套日記﹐ 然而現在隔離日記不知道還要寫多久😓?可喜的是﹐ 荷蘭疫情近兩日入院人數大幅減少﹐ 疫情得到控制的跡象 ﹐這裡的媒體已經不報導確診人數 ﹐或塞在文章不顯眼處﹐加上擴大篩檢 ﹐將會有更多人確診也是合理 。報導偏向全國加護病房還有多少﹐ 又加蓋了多少病床﹐ 民眾自行衡量中鏢後可被救治的機率﹐ 多少有哧阻效果。 4/7 (二) 疫情中的熱門行業 早上11點到資源回收﹐清理紙箱及玻璃 ﹐昨天來被攔下﹐ 說要等一小時﹐ 再半小時就關門 ﹐所以今日請早 。大家待在家裡終於有時間斷捨離了嗎🤔 ? 回收處規定每次只能五輛車進入﹐ 沒疫情時可是冷冷清清﹐ 從來沒超過五輛的機會。塞車般地停停走走45分鐘 ﹐隊伍中很多人出來拍照留念 ﹐如今倒垃垃也成為一道風景。 愛好分享:身體油、護膚油DIY、瓶瓶罐罐一字排開 、挺狀觀。 4/8 (三) 作曲分享 incubation 曲名由來:常聽到這個單字incubation 潛伏期﹐ 紀念此時此刻的世界 ﹐也符合我現階段蟄伏的狀態 。唉 ﹐不只現階段﹐ 感覺一輩子都在蟄伏!真的會有所謂破繭而出的那一天嗎? 4/9 (四) 回歸正常生活? 正常生活對我而言是一年回一次台灣﹐ 順道經過一個鄰近台灣/歐洲的國家﹐ 有時說走就走的小旅行﹐ 有時平均兩個月的居遊。 在台灣的日常︰早餐店、 小吃…
-
3/30-4/5 荷蘭隔離週記
[text-blocks id=”684″ slug=”above-article”] 3/30 (一) Netflix的創意防疫 :劇透的巨幅海報無所不在, 捷運廣告, 車廂 ,一出門就會被劇透, 蠻天才的。 3/31 (二) 出門領件好友瑪琳從台灣寄來的口罩套, 隔離19日以來, 第一次到公共的室內空間, 有些緊張 ,故意叫婆西先做好咖啡,逼自己趕快回家,回來咖啡還是熱的,小小的成就感。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 from Taiwan. Thank you my friend @marlenewei ☺️ 婆西載口罩好有氣勢,不像我2266。 👍🏼出門收包裹,大家都很配合1.5公尺安全距離。 🤟🏼櫃台塑膠隔板擦得好乾淨,照片完全看不出來。 A post shared by irismuyu (@irismuyu) on Mar 31, 2020 at 4:49am PDT 4/1 (三) 若說荷蘭防疫的盲點是先進又有錢, 台灣防疫的盲點就是口罩, 不論政論節目…
-
3/9-3/15 荷蘭生活週記
[text-blocks id=”684″ slug=”above-article”] 3/9 (一) Ikea 喝咖啡+買桌子、 櫃子 3/10 (二) 防疫的爭執 婆西說口罩措施看似很明顯 ,實則沒用 , 因為沒有科學證據。 這時和他說台灣很強調載口罩, 而且至今才50人確診, 他便說:台灣搞不好是沒能力檢測才這麼少, 這不是和台灣人看東南亞的態度一樣嗎? 我學到從此不和他聊台灣怎麼防疫/ 借鏡台灣的言論 ,和他說這些 ,他也不會向荷蘭政府建言,以為分享經驗, 外國人就會為了防疫而虛心學習嗎? 不會的 ,即便婆西己經來過台灣八次 ,算是對台灣比較了解的人,碰觸到國家民族自尊心, 言談中比較誰優誰劣 ,還是會失去理性 ,即便我沒有比較的意思, 人家還是會如此理解 。 給他看台灣防疫的影片有計程車 、公車消毒的畫面 ,也會解讀成台灣本來衛生就不注重 ,本來就空氣不好 ,所以才需要這麼多措施補救。 婆西說荷蘭或日本沒什麼大動作, 因為平常就很注重衛生 , 真是無言以對,也理解每個人受自已媒體/ 文化/ 背景的影響,透過濾鏡看事情,每個人都無法客觀的看事情。 一但防禦心興起 ,之後的溝通都無效 。 好在我們唯一的共識: 自我禁足、自行居家隔離、 不出門、 謝絕訪客。 為了防疫傷了和氣挺不值得,況且我在荷蘭也撈了不少,吃人家的嘴軟, 拿人家的手短 ,我承認很鄉愿。 3/11 (三) 荷蘭新冠確診 503 和台灣好友瑪琳聊天, 慰問受疫情影響而失業的她,結果換她聽我碎唸和婆西疫情之下的文化差異, 甚至出現「如果我男朋友是台灣人就不會吵」 之言論, 挺搞笑。…